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而且,不是沒有機會彌補,甚或奶奶要的也不是彌補,她需要知道你知道(她為家庭的付出),所以趕緊把握機會,趁她還在的時候對她說吧。
那就傳吧,我覺得沒問題。坦白說,面對任何傷人、不尊重或過分的行為,我們都必須如此。
落入朋友圈? 如果你覺得自己快落入朋友圈,就馬上展現調情手段,加強吸引力。以下是述說這件事的好例子: Photo Credit: 木馬文化出版 如果這比起甩頭離開能給你更多安慰,那就沒問題。他們會直接不回訊息,像鬼魂一樣消失在空中,咻。如果你覺得她漸行漸遠,那就該盡快適時出擊。好,我聽到你的聲音了。
這人真的值得「交往」嗎?我的建議是別回頭了。你全身發癢,就是無法⋯⋯什麼都不做。若想解除這種焦慮,就得學會重新看待知識內容與載具的價值。
簡單地說,大部分的人去書店,都是以「平順模式」的心態來逛逛,如果看到吸引他的書,就會購買回去閱讀。但是,我又認為,如果讀者認為內容有價值的話,應該願意付出溢價。對消費者來說,大部分的數位媒體所提供的內容是免費的,縱使有部分是訂閱制或付費制,費用都非常低,才能吸引消費者付費文:李哲緯(鮪爸) 虧損是必要之惡 交易心理諮詢時,遇到許多來談者的問題都是「過度要求高勝率」。
除非你心理狀態惡化,這個交易心魔才會再次湧現。我們要做的是「去敏感化」(desensitization),而不是把它們壓在掩埋場裡,到最後還是會發臭。
特別當你虧了很多錢之後,你要開始限制自己每天能夠賠的金額,當你把虧損控制住了,你就知道自己投資最差的狀況是什麼,搭配你目前的現金流,你就會有控制感。回到交易上,交易中常有許多「心魔」,生怕一做不好,人生就沒前途、自己就沒價值、誰誰誰就會怎麼樣……種種恐懼造成你不敢停損、過度槓桿、冒太大風險,或者不敢下單。越是壓抑這些心魔與恐懼,它們越無時無刻出現在每一次的交易中,導致衝動交易、計畫崩潰甚至喪失信心。然而過度追求高勝率容易使你的交易失去彈性,也可能促使你過度交易,增加無謂的交易成本,反而降低了整體獲利。
舉例來說,你每個月可以用的交易閒錢是2萬塊,除以20個交易日,以勝率50%計算,表示你每天能夠虧損的上限大概是2000塊,當然你如果還有更多的資金,可以設定更高的上限。巴菲特說投資的第一法則是「不要賠錢」,第二法則是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法則」。背後原理是大腦為了消除「白熊」,必須「分神」與「監控」,但這兩個行動的過程中,都必須喚起「白熊」這個刺激,導致你不要想白熊卻滿腦子白熊。每當心魔出現,這經驗會提醒你如何面對它,隨著交手後的正向結果越多,負面聲音(心魔)會逐漸淡化。
像這樣提前出清獲利,就是一個典型犧牲賺賠比、換取勝率的方法。當你認清虧損只是否定你的操作,而不是否定你的人格時,你才能正視「虧損只是成本」這件事。
但你在投資時,或多或少會經歷帳面虧損的時候,老是跟自己說不要賠錢,其實並不現實。會有這樣的現象,跟「損失趨避」(loss aversion)有關,心理學家康納曼與阿莫斯.特莫斯基(Amos Tversky)在1979年的研究顯示,損失帶來的負向感受是獲利正向感受的2-2.5倍。
三、設定損失上限,界定風險範圍 開始從事交易與投資的部分,你首先要做的是「資金管理」、「虧損控制」及「風險控管」,獲利是其次的考量。白熊(交易心魔)你又出現了,我看到你了,但我已經習慣(或不害怕)了。要知道,交易跟創業相似,虧損是無法避免的成本。舉例來說,把原本設定虧5元、賺10元(不容易達到、勝率較低)的賺賠比,變成虧5元、賺5元(容易達到,勝率較高)的賺賠比。這稱為「白熊效應」(white bear effect),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維格納(Daniel M. Wegner)所提出,他發現做心理實驗時,要人們刻意忘記白熊,反而白熊一直出現腦中。高勝率並非無法辦到,你只要犧牲掉賺賠比,就能換取較高的勝率。
當你透過交易諮詢或是心理諮商,獲得良好的「矯正性情緒經驗」後,這個經驗就會成為你對抗交易心魔的武器。操作手法相對長線的交易者,為了要讓心理舒服而來諮詢時,我會跟他們說,想要「立即」避免心理煎熬,可能就得捨棄原本相對長線的交易方式,縮短交易週期(降低賠率),當你提前獲利,就能減緩心理折磨。
導致你交易出現問題的,通常不是「虧損」這件事本身,而是你對虧損產生的「非理性反應」。」這樣的想法不用跟內心、本性對抗,又可以排解壓力。
要你不想白熊,你會滿腦白熊 股票行情不好時,許多人都會遇到「交易信心」的問題,因為在近期經歷重賠而不敢下單,或是產生過度停損的問題。你會想:「不把它壓下來,那要怎麼辦?」其實比較好的做法是「辨識」它、「接納」它。
更何況如果無法承擔風險,獲利也就無法放大。當你能及時辨識出童年經驗、工作與生活的不如意,以及對未來的恐懼,會如何影響到你對虧損的認知時,就是改善交易的起點。事實上,越要你不要去想虧損,你越會滿腦子虧損,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當你壓抑一件事時,這件事會更縈繞心頭,甚至帶來反撲。二、調整交易心理期待與認知,符合理性操作 這個方法是我比較建議的,交易基本上需要理性操作,例如達到停損點要出場、順勢賺錢單要續抱等。
所以我們需要調整對交易的心理期待與認知,排除非理性的想法(比如追求完美交易、每次結算獲利及精準訊號等)。我們的交易做不好,主要是心理的困擾、對虧損的厭惡等干擾了理性操作的執行。
多數人會選擇「壓抑」,不要去想損失、不要去想賠錢,也不要去想已經虧了近百萬。一定要把自己能夠虧損的上限抓出來,最大虧損控制住了,才會有穩定的交易心理,這是最基本的投資控制感來源
二、調整交易心理期待與認知,符合理性操作 這個方法是我比較建議的,交易基本上需要理性操作,例如達到停損點要出場、順勢賺錢單要續抱等。回到交易上,交易中常有許多「心魔」,生怕一做不好,人生就沒前途、自己就沒價值、誰誰誰就會怎麼樣……種種恐懼造成你不敢停損、過度槓桿、冒太大風險,或者不敢下單。
巴菲特說投資的第一法則是「不要賠錢」,第二法則是「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法則」。」這樣的想法不用跟內心、本性對抗,又可以排解壓力。這稱為「白熊效應」(white bear effect),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維格納(Daniel M. Wegner)所提出,他發現做心理實驗時,要人們刻意忘記白熊,反而白熊一直出現腦中。會有這樣的現象,跟「損失趨避」(loss aversion)有關,心理學家康納曼與阿莫斯.特莫斯基(Amos Tversky)在1979年的研究顯示,損失帶來的負向感受是獲利正向感受的2-2.5倍。
當你認清虧損只是否定你的操作,而不是否定你的人格時,你才能正視「虧損只是成本」這件事。每當心魔出現,這經驗會提醒你如何面對它,隨著交手後的正向結果越多,負面聲音(心魔)會逐漸淡化。
舉例來說,把原本設定虧5元、賺10元(不容易達到、勝率較低)的賺賠比,變成虧5元、賺5元(容易達到,勝率較高)的賺賠比。導致你交易出現問題的,通常不是「虧損」這件事本身,而是你對虧損產生的「非理性反應」。
要你不想白熊,你會滿腦白熊 股票行情不好時,許多人都會遇到「交易信心」的問題,因為在近期經歷重賠而不敢下單,或是產生過度停損的問題。要知道,交易跟創業相似,虧損是無法避免的成本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14:2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4:2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4:02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4:01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3:55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3:02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2:27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2:23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2:21天狐定制
2025-04-05 12:14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